272. 相知 故事的结局定然不会像嘉祥期待的……(1 / 2)

“这冤怎伸, 硬叠成曾参杀人;这恨怎吞,强书为陈恒弑君。”

台上昆曲小旦小生唱得热热闹闹,台下幼小的女孩儿拉了拉之间额娘的衣袖, “额娘,谁是曾参,谁又是陈恒”

婉襄弯下腰去,将嘉祥抱起来,放在自己膝上。

“曾参事春秋时鲁国人, 是孔子的徒弟。”嘉祥如今已受孔孟之教, 知道孔子是谁, 不必婉襄再多解释。

“有个与他同名的人杀了人,有人告诉其母曾参杀人,曾母不信, 又有两人告诉此事, 曾母遂信, 越墙而逃。”

这是三人成虎。

“陈恒春秋时齐国人, 齐国有一位国君,被称为简公。”

“简公任、阚止为左右相,阚止得宠欲逐陈恒,陈恒先发制人杀阚止。但齐简公也受惊,外逃被乱兵所杀,左传和史记皆记载为陈恒弑君。”

这是史书谬误。

而这一段唱词是桃花扇中第十二折辞院之中的,男主人公侯方域与阮大钺不睦, 为他所冤为与宁南一党有旧, 将有麻烦,因此告别香君,预备去漕抚史可法处避祸。

“事不宜迟, 趁早高飞远遁,不要连累别人。”

“说的有理。只是燕尔新婚,如何舍得”

“官人素以豪杰自命,为何学儿女子态”

笙竹之中,裕妃捧着暖炉,微微倾过身体来,笑着同婉襄说话。

“大祸临头,这男子反而不如青楼一妓子沉着冷静,深明大义。”

婉襄淡然一笑,“这出戏看到如今,除却不与阉党同流合污,不觉得侯方域有任何可取之处,总是旁人说什么,便是什么。”

“独香君一人烈性。文人总说商女不知亡国恨,这出戏,倒分不清是听曲人不知,还是唱曲人不知了。

而后是唱李香君为侯方域收拾箱笼,箱笼之上,点滴都是春心泪痕。

这对恋人往后再无相聚过,即便续四十出中短暂相遇,也不过是永诀而已。

桃花扇一共四十一折,其实平素听戏,倒不是一折一折听下来的。

无非是听戏的人一同点戏,总有几折是爱看的。

今日只婉襄与裕妃两个人点戏,她素来称自己不懂,便将这件事都交给裕妃。

这十二折辞院唱完,便唱十三折哭主,说的是崇祯在煤山自缢身亡,明朝旧臣哭祀之事。

桃花扇虽然原本就不是什么小情小爱的故事,但这一折,腊月之中听来,未免有些悲凉了。

这厢已经唱起来,台上的人听不见台下的人议论什么,婉襄方道“这太平盛世的,娘娘忽而听这些做什么”

裕妃的神情倒很淡然,“若不是太平盛世,如何听这些便同那南明君臣排演燕子笺一样,英雄也累死了,面皮羞也羞死了。”

“你放心,这也没什么不吉利的,明朝的皇帝死了,方能改朝换代不是”

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。后来的南明不提也罢。

“这一折中有一支胜如花极好,你且细听来。”

婉襄也就不说话,听着台上老生唱来“高皇帝在九层,不管亡家破鼎,那知他圣子神孙,反不如飘蓬断梗。”

“十七年忧国如病,呼不应天灵祖灵,调不来亲兵救兵;白练无情,送君王一命。伤心煞煤山私幸。”

“独殉了社稷苍生,独殉了社稷苍生”

这般悲怆,听者难免生历史兴亡之叹,“崇祯虽做了十七年帝王,但明朝交到他手里的时候原本便已经无法可救了。”

“煤山自缢,血书遗志向,任贼分裂朕尸,勿伤百姓一人。”

婉襄顿了顿,“这是君王最后的体面,他背后的那片江山却仍然风雨飘摇,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位有识之士头上。”

这些话嘉祥听不大懂,只是回过头来,瞪着大眼睛好奇地望着婉襄。

裕妃听这一折,甚至听这一支曲子,觉得它好,却也说不上所以然。

伸手逗了逗嘉祥,“所以呀,还是像你额娘这样饱读诗书更好,别像裕娘娘这样,除了好与不好,再说不出别的话。”

“你阿玛当年看这出戏,也说凡开国几代帝王,总没有太差的。而后也总一代不如一代,衰亡是万事万物的命运。”

“衰亡是万事万物的命运这句话本宫一直记到了如今。”

不知道这于裕妃而言意味着什么,对应着哪些具体的事。但婉襄也没有问。

Tip:拒接垃圾,只做精品。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。